南潯特色小吃介紹
姑嫂餅
為雙林傳統的特色茶點,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原料選用上白炒面粉,選頂級粗芝麻,上綿白糖過篩飛鹽,過篩細花椒和豬油撮合而成,大體比例是10:10:15:0.1-0.2:0.4。具有香甜適中,略有咸味,油而不膩,入口即化的特點,適合嬰孩和媼叟食用,故為眾人所喜歡。姑嫂餅流傳甚久,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傳說是姑嫂兩人為得病的公婆改善飲食口味,無意之中調制而成的。1929年,在"西湖博覽會"上,雙林沈德大的姑嫂餅獲甲級獎並頒發獎狀獎章;後又參展國際博覽會獲銅獎。此兩枚獎章,過去都嵌在"沈德大"餅鋪的墻門上,抗戰期間,被日軍撬去。
南潯臭豆腐
南潯臭豆腐為江南古鎮的一個特色小吃。 南潯臭豆腐一般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臭豆腐用油煎,拌上甜蔥醬、蔥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種是臭豆腐放入蔥、醬、薑末等佐料,隔水清燉,即成清燉臭豆腐。臭豆腐雖有臭氣,但吃起來香,其味甚佳。 做臭豆腐的過程大致如下:首先,通常用醃菜鹵,或者向鄰居要點臭鹵原汁,另加些食鹽和豆腐,豆腐是黴菌繁殖的必要養料;然後,再將這些原料集中在一起,經過加溫,一般三四天黴菌即大量滋長,鹵汁包逐漸變深,產生一種特殊的臭味,表示鹵汁已經成熟。這種臭味外地人聞之掩鼻,但南潯人卻感到好聞;最後,等鹵汁成熟便可投入要“臭”的豆腐,1—3天後就可取出烹食。為保持鹵汁不變質,要經常加些食鹽和豆腐來補充黴菌的營養。
“野荸薺”桔紅糕
“野荸薺”桔紅糕是南潯傳統特產之一,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野荸薺”原是南潯鎮東大街上一爿茶食南貨店的老字號店名,主要經營桔紅糕、定勝糕、糖年糕、夾心中式雞蛋糕、夾沙(麻)酥糖、松子雲片糕、胡桃雲片糕、幹菜甜餃、清水山查糕等,而其中尤以桔紅糕最為出名。“野荸薺”桔紅糕的制作方法是:把糯米炒好後用石磨磨成粉,存放數年後再使用,因而粉料無瀑性,能防止發漲。采購來自湖州市白雀、道場山一帶的新鮮玫瑰花,用白糖醃制作為香料。配上一種由植物“胭脂”染成的蘇雙,沖開水作色素;將炒米粉、白砂糖粉、開水及適量糖玫瑰花醬按比例拌勻捏碎揉制,經冷卻後切塊而成。 它位於水鄉古鎮南潯,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北瀕太湖,東與江蘇吳江交界。 西距湖州32公裡,東距上海122公裡、蘇州110公裡,南距杭州90公裡;318國道、長湖申航道橫貫東西,水陸交通便捷。
南潯香大頭菜
南潯香大頭菜又名五香大頭菜,是南潯傳統特產之一,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南潯香大頭菜的原料采用嘉興九裡灣所產良種,又稱嘉興土種。其加工方法為:將鮮菜清理洗凈後,帶葉置地下或懸掛,以日光曝曬10~15天,以曬後半幹菜重約為原重之40%為度。將肉質根切為2毫米左右薄片,且片片相連,碼放缸內。按鮮菜重的1.75~2%放鹽,鹽與菜隔層而置,逐層以重力踏實,至滿缸時,覆以茶葉一層,加蓋封閉,至3日後取出,分級,裝壇。每壇裝菜凈重30公斤。裝時用圓扁頭粗木棒逐層搗壓堅實,至滿壇。壇口空隙處塞入經醃制、曬半幹的大頭菜側根、尾尖、撒鹽搗實。最後覆以油紙,塗以黃泥,封閉嚴密,防止微生物損害。1~2個月後即可啟壇食用。
制成成品後的香大頭菜色澤淡黃,貯久褐黃,菜片齊整,展視如扇,菜葉纏繞,嫩脆味鮮。貯存時宜陰涼,避日曬。產品中含大量糖分、淀粉、維生素C、鈣等營養物質。常食可滋潤皮膚,預防腹瀉,增進食欲。本品已有200餘年生產歷史。除供應京、津、滬、蘇、皖、閩、贛、粵等10餘省市,並出口東南亞及港澳等地。
南潯雙交面
南潯雙交面為江南古鎮的一個特色小吃。在南潯泰安橋堍,近年來頗負盛名的交頭面有鹵汁、牛肉、素絲、雪菜等10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面)為上品。
南潯雙交面的制作特點,一是生面質優,由於經過多道加工,所制面條比一般面條細、韌、爽、滑;二是面交頭選料講究,制作精細。酥肉的制作是:揀五花肉置火上燜燒六七個小時,然後切塊即成,故色澤紅潤,肥而不膩,又香又酥。爆魚的制作是:專挑四至五斤左右活草魚剖殺、洗凈、切片,然後用醬油、鹽、酒拌浸四五小時,撈起晾幹,再下沸油鍋熟,加味精、糖等佐料煮燒而成,故色澤烏亮,鮮而不腥。
現位於東大街和南西街交叉口處的五福樓面館和狀元樓面館就是專門以經營南潯雙交面而出名的,他們那裡的雙交面,面韌、料足、湯清,價格在3~5元不等,經濟實惠,物美價廉。
雙交面在南潯在泰安橋堍、東大街上有數傢面館內都可以吃到,其中最著名的五福樓面館和狀元樓面館位於南潯鎮的東部,南東街北端,通津橋西南堍。南有絲行埭菜場,交通便利,人流聚集。
南潯繡花錦菜
南潯繡花錦菜是南潯鎮的特產之一,隻有南潯才有。 南潯繡花錦菜的外形與普通青菜相似,隻是菜莖稍細,菜葉的邊緣有細細的鋸齒形,葉面上的脈胳富有一種曲線美。此菜炒熟以後,依舊碧綠,令人舍不得去碰一碰它。品嘗此菜,不僅菜汁中有一種清香,而且還有一種比普通蔬菜糯軟得多的愜意,其中還蘊含著一種文化沉淀。更令人稱道的是此菜隻長在南潯方圓十裡之內,十裡之外這種菜就變種,有形而無香。現南潯繡花錦菜主要銷往滬、蘇、浙、閩、粵一帶,價格在每公斤10~12元之間,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好評。
南潯熏豆茶
南潯熏豆茶是南潯傳統特產之一,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為主,綠茶為輔,有的還佐以其他配料。先將細茶放入茶盅,用95℃開水沖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葉和熏豆同時放進茶盅,再沖泡開水,這時候茶葉和熏豆就在盅內隨著茶湯翻浮飄蕩,漸漸沉於盅底,便可品飲。
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農歷“秋分”過後,“寒露”前後,毛豆飽滿而未老之際,選青毛豆肉放在鍋裡用開水煮熟,撈掉豆衣,涼幹後,攤在鐵絲網的篩子上,用炭火焙烘,火熱忌猛,以文火為宜,並須不斷翻拌篩內烘豆,一般經五個小時左右熏烘,青豆水份蒸發微硬,即成“熏豆”。此時,色澤碧綠如翡翠,藏於罐內,隔年不壞。
“熏豆茶”,使茶湯綠中呈黃,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鮮味混為一體,飲了提神,開胃,還能補充溫飽。在南潯區的大部分地區,幾乎傢傢戶戶都種植瓜果豆莢,熏制烘豆,並制成熏豆茶,且把熏豆茶作為正月招待親友及婚禮宴席的首選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