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论“日本”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本期“我对你有问题”分享的好书是被誉为日本史学家良心、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家永三郎的代表作《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1913年在名古屋出生,曾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并为日本皇太子讲授日本史。他反对军国主义,独力撰写的《新日本史》因客观反映二战事实而遭日本文部省删改,他与之对簿公堂,诉讼历时35年,终获国家赔偿。
分享人——日本现代美学研究者&小说家周婉京对本书提出了7个问题,围绕什么是“日本”向家永三郎提问,并在书中寻找到了答案。
#01
什么是“文化史”?
答:文化史一词,用于多重含义。如果认为历史就是记录人类活动意义上的文化发展,那么日本文化史与日本的历史具有相同含义。此时,文化史显示的是历史的视角,并不指历史中的某个领域。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只要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它们都会作为文化史的内容被涵盖其中。
除此之外,对于文化史的定义还存在多种观点,归根结底,它们的分歧似乎都基于对“文化”的不同定义。如果最广义地使用“文化”一词,区别于“自然”的一切的人类活动则都是文化,因此,前面提到的历史即文化史的观点也应该是成立的吧。但是,文化还存在专指学术、艺术、宗教以及思想和道德领域等并非十分广义的用法,我们提到文化时,一般来说不外乎就是指这一狭义的定义。作为本书主题的日本文化史,便是试图按照这一狭义的文化定义来阐明日本文化的历史。
#02
对于日本文化史而言,历史的开端是何处?
答:过去,主导观点认为国家的出现即是历史的开端。在让国民臣服于国家强大权威下的年代,还没有诞生国家的时代被认定为动物时代而非人类时代。因为告诉国民事实上曾经存在过没有国家的时代,也就意味着告诉国民,国家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更严重的是,恐怕它会带来人们盼望将来重新出现没有国家时代的“危险”思想。战前小学和中学的教科书中之所以完全没有出现原始社会的历史,固然在于它们直接从“神代”的传说开始书写日本历史,便没有了原始社会的位置,而究其根本,无疑是出于上述的深谋远虑。
与此同时,人们还形成了一种习惯,即将有文献记录的时代视为历史时代,而将没有文献记录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宛如它是历史诞生以前的时代。具体而言,在很多情况下,它与我前面提到的将没有国家存在的时代视为史前时代的观点有着相同的结论,即原始社会存在于史前时代。
并非只有文献才是了解历史的史料,时至今日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常识。对于国家,人们也认识到它只是历史的产物,即国家只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个阶段出现的社会形态,因此,将来它也有可能灭亡,国家诞生之前的人类生活的漫长历史也开始受到重视。
人类历史起步于人类开始制造生产工具、开始进行社会性生产劳动的时代,这是今天学界的共识。从既是最古老的生产工具也是文化形态的石器的诞生开始书写历史,也成了最普遍的做法。战后,日本也改变了从“神代”开始书写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状况,形成了从石器时代的历史写起的习惯。
自此,日本的历史也从石器的诞生开始起笔。石器时代,从社会结构上来看,相当于称为“原始社会”的阶段。
#03
您提到了两本日本最古老的民间传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能谈谈它们中的故事和江户时期流行的“神代”之间的关系吗?
*“神代”即日本神话时代,指日本天地开辟——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登基建立大和朝廷的传说时代。
答:关于“神代”故事,江户时代以来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解释。例如,有人认为这些故事是以比喻的方法来叙述历史事实的。“神代”故事大致以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为中心,叙述了天照大神出现之前的来龙去脉。代表出云“国造”(日本古代的地方官职)权力的大国主神在天照大神的威力下臣服于大神的子孙,大神的子孙受命于大神,从高天原降临到这一国土上,其子孙成为天皇,变成了拥有日本最高权力的人。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叙述皇祖神的权威及其意志的实现,即围绕天皇君临日本这一中心内容来推进的。之后,这些被比拟为皇室以及各豪族祖先的人格神,被视为各个特定神社的祭神,但实际上与现实中的宗教信仰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政治势力的反映。
尽管“神代”这一创意来自宗教思想,但总体上它未必能称为神话,只是借用了神话这一外形来表达政治思想而已。
至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故事,在总体构思上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但在表现形式和细节方面却是风格迥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书纪》使用中文写作,因而很多部分按照中国思想来润色,还有不少地方根据律令社会豪族的政治思想改写了过去时代的故事内容。与此相对,《古事记》直率生动地表现了人世间的甜酸苦辣,无关政治意图,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正如本居宣长所指出的那样,《古事记》中生动描写了熊袭征讨结束后立刻奉命征讨虾夷的倭建命憎恨其父天皇的苦闷感情,将不受后世儒教忠孝道德所束缚的人性如实表现了出来。我们应该注意到,诸如《古事记》卷首对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二神的性交描述,以及天宇受卖神在天石屋前露出阴户起舞的故事,在对待性的感觉上与后世截然不同,从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古代初期的日本人对性的看法极其开放。这一点,从原始社会中巫术的象征物上也能窥见一斑。
#04
既然您提到了本居宣长,能否讲一讲您是怎么看待他主张从江户再回到平安时代去探究《源氏物语》,其中原因是?
答:《源氏物语》创作年代的十一世纪初期,是藤原道长的荣华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贵族社会的全盛期。之后,以藤原氏为中心的贵族势力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物语文学也以《源氏物语》为顶点,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直到镰仓时代为止,虽然出现了大量模仿《源氏物语》的所谓“拟古物语”,但几乎没有见到让后人喜爱的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仅有以通称为《堤中纳言物语》的书名流传下来的短篇物语中,闪烁着短篇小说奇思妙想的光芒。
如果我们分析《源氏物语》为什么会始终被尊崇为民族经典,为各时代、各阶级和身份的人所欣赏,有时是武士,有时是商人,有时是近代知识分子,是因为它虽然是贵族社会的产物,内容却表现了普世的人情世故。不唯如此,物语文学发挥了母胎作用,孕育出完全不同的艺术种类,这一点从西鹤的《好色一代男》、柳亭种彦的《偐紫田舍源氏》、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等作品中清晰地反映了出来。
犹如律令时代的佛教美术正是唤起明治时代日本美术院人士发动美术复兴运动的动力那样,我们不也应该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看成是超越时代与阶级制约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形成力吗?
#05
还有另外一种物语——军记物语,您在书中也举了《平家物语》这个例子,在以武士作战为题材的读物中,您认为“武士”在日本文化史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答: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定义,古代社会是国家集权直接控制人身自由并奴隶般地征用劳动力的社会。与此相对,封建社会则是以分散的土地控制为媒介,收取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人民生产物的社会。
因此,对土地的控制是封建制统治的核心。作为强化对土地控制权的人为体制,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武士创立的便是主从关系的结合,即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的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样的结合,极大加强了武士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并且,主从的结合,不仅形成了从下层武士到武家统治者的上下各层次间的契约关系,在时间上还建立了子承父业这样的世代主从关系,通过世代传承,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牢不可破。主从间的契约,创造了公家贵族中前所未有的新型人际关系。我认为,武士对贵族的胜利,如果说归功于这种新型人际关系所发挥的威力也绝非言过其实。
尽管都被称作武士,实际上其成长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以农业经营者为基础的镰仓时代武士,到成为城市消费者的江户时代武士,他们特征迥异,每个时代中的武士道德都不尽相同。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武士道”一词,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才出现的。明治以后,伦理学家将“武士道德”美化成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甚至在欧美各国都被广为宣传的“武士道”概念,乃是诞生于江户时代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了解,封建社会成长期的武士道德实体,来源于上述历史,带着一些我们难以想象的特征。
江户时代,主君一方的权力被极度强化,这跟当时社会上主要推行儒学有关。武士大多离开了土地,变身为领取“知行米”(作为俸禄分发给家臣的大米)的现代公司职员般的存在,自此彻底失去了从者的独立性。
换一个角度来看——古代日本社会只懂得无条件服从上层的日本人,总算获得了包括双方关系在内的道德伦理——虽然不是彻底的契约关系,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看到,这是日本人精神成长过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以这种崭新的人伦关系为主要素材,从形式上也诞生了贵族时代所没有的全新文学体裁,那就是《平家物语》。
#06
您在书中曾经引用中江兆民的话——“我日本,从古至今无哲学”,这句话令我有些费解,您能讲一下是什么替代了哲学或者替代哲学发挥作用?
答:中江兆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他说的是否正确,与文学、美术上的卓越才能相比,无法否认日本人缺乏堪与艺术成果媲美的理论性思辨成果。在这一点上,镰仓新佛教与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相比毫不逊色,是世界人类思想上最伟大产物中有着最高价值的精神遗产,在不擅长抽象思维的日本人的文化中,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理论成果。但是,这并非是只有在新佛教中才能看到的突变现象,我们必须了解,从那个时代起,在日本文化史的各领域中都出现了理论性思考的尝试。
首先是歌论,已经出现了个谈论和歌的本质和技巧的带有理论性的著作;其次是史论,《愚管抄》和《神皇正统记》都是首次出现的从思辨角度批判性论述历史的著作;第三是民族宗教的理论,十三世纪末出现了《神道五部书》,十五世纪,京都吉田神社的神官们创立了唯一神道,并由江户儒学家发展为儒家神道;第四是随笔文学,无论是《方丈记》还是《徒然草》都继承了《枕草子》日记文学的传统;最后是宋学,即宋代新儒教哲学朱子学在十四世纪的传入,这一时期,虽然朱子学尚未深入社会,还在儒、佛、道三教一致的发展中扮演着禅宗文化的一环,但是进入之后的封建社会完成期之后,它为儒教道德统治地位的建立开了先河,我想有必要对这一意义写下一笔。
#07
我们知道,从1543年葡萄牙船只驶入种子岛,日本开始了与西方最初的接触。这种对西方世界的开放一直维持到宽永锁国之前,而且当时日本人管西方人叫“南蛮人”,尽管他们并非是从南方来的蛮族,这里面似乎就暗含着一种文化自信。您认为,日本人是如何审视西方这个“他者”的,在日本文化史上是否有迹可循?
答:日本的文化具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传统的古老文化并没有随着外来的或者国内创造的新文化的发展而消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相互融合并共存下来。
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在接受海外文化影响的深度方面受到很大局限。日本人总是很热心地吸收先进的海外文化,并且发挥出同化高度发达的外国文化的超强能力,通常外来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达到深刻而广泛的程度,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现实生活,传统文化自始至终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
由于大海这一自然屏障,日本人只是通过往来于海上的少数人群来接受海外文化,与海外民族并没有大范围的接触(这一点与二十世纪后半叶交通便利让世界范围内人们的交流变得十分容易的情形迥然不同),并且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的生产技术,并未彻底摆脱弥生文化时代的落后状况,农村共同体的生活模式没有经过根本性变革而存续了下来,我们是否可以说,上述的这些条件便是日本文化的传统内容得以广泛而持续传承的基础。
一颗彩蛋:仰望
栏目主持丨庞晔
海报丨一翔
漫画丨晶晶&庞晔
责任编辑丨甜瓜&VV
排版编辑丨二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